问题类型 | 在校内打工 | 在校外打工 |
---|---|---|
工作时间限制 | 每周最多20小时 | 无明确限制 |
语言环境压力 | 课堂用语与实际沟通差异大 | 完全依赖英语/法语 |
文化冲突 | 与教授及同学相处 | 融入当地社区 |
法律风险 | 受学校政策保护 | 违反签证规定后果严重 |
嘿,大家好!最近是不是有不少小伙伴都在考虑要不要在校内或者校外找份兼职?我刚到加拿大读书的时候,也特别纠结这个问题。毕竟一边上学一边赚钱,听起来多美好啊,但现实可没那么简单。今天就来聊聊加拿大留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打工会遇到哪些挑战。希望能帮到正在纠结的你们! 先说在校内打工吧。像我在大学图书馆当过助理,这份工作其实挺轻松的,每天就是整理书架、帮助学生找资料之类的。不过呢,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有点手忙脚乱。有一次有个学姐问我借一本《微观经济学》,但我压根不知道这本书放在哪里,只能硬着头皮在系统里查了半天。后来慢慢熟悉了,才觉得还好。不过,最大的问题是工作时间有限制——每周最多20个小时。这对我这种想赚更多钱的人来说,简直是杯水车薪。而且,有时候课程安排得特别紧,根本挤不出时间去上班。有一次期末考试前两天,我为了复习把图书馆的班给翘了,结果被主管严肃地批评了一顿。唉,真是尴尬又无奈。 再说校外打工吧,这可就没那么轻松了。我有个朋友叫小李,在一家咖啡店做服务员。他说刚入职的时候,光是记住菜单上的各种饮品名称就花了好几天。而且加拿大这边的顾客特别注重服务态度,哪怕你只是稍微慢了一点,他们就会投诉。有一次他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一位女士的裙子上,那位女士当场就发飙了,还扬言要投诉到老板那里去。小李当时急得脸都红了,最后还是店长出面赔礼道歉才算了事。更惨的是,他因为赶工忘记按时续签工作签证,差点被遣返回国。虽然最后解决了,但那段时间真是提心吊胆的。 再来说说语言环境的问题。在校内打工时,虽然很多人讲英语,但毕竟是在学校里,大家说话都比较随意,有时候还会夹杂些专业术语,听不懂也没关系。可一旦跑到校外,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了。我有个朋友叫阿强,在一家餐厅当厨师助手,他的英语基础还不错,但一开始还是经常听不懂客人点餐。有一次一个老外点了份“pancake with blueberry sauce”,他以为是蓝莓酱,结果端上去才发现人家要的是蓝莓果酱配煎饼。客人当场就不高兴了,搞得阿强特别不好意思。后来他专门买了一本菜谱的英文翻译手册,天天背单词,这才慢慢适应过来。 还有就是文化冲突啦。在校内打工的话,和教授、同学打交道时,你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惯。比如我之前在实验室帮忙,有一次跟导师汇报实验进展,本来想直接说“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太可行”,结果导师的脸色一下就变了。后来才知道,在加拿大,直接否定别人的想法是很不礼貌的行为。所以后来我就改成了“我觉得这个方案还有改进的空间”。而在校外打工时,融入当地社区就更重要了。像我的朋友小张,在超市当收银员,他发现很多本地人喜欢聊天气,于是他也学着跟顾客打招呼:“今天的阳光真不错!”慢慢地,大家开始跟他开玩笑,甚至还会教他说几句当地的俚语。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累,但久而久之,他就觉得自己不再是个“外来者”了。 当然啦,除了这些挑战,还有一些法律方面的风险需要注意。在校内打工,通常会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保护你,比如工资标准、工作条件等,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。但在校外打工就不一样了,如果你违反了签证规定,比如超时工作,或者从事的工作跟你的学习领域完全不相关,那后果可是相当严重的。我有个同学小王,因为工作签证到期了,却还继续留在原来的公司打工,结果被移民局发现后直接取消了他的学生身份,还被要求限期离境。这件事让我特别害怕,所以每次找工作的时候,我都会仔细确认自己的签证状态,绝不敢冒险。 最后想说的是,虽然打工的路上充满了挑战,但也有很多值得珍惜的经历。比如说,我在图书馆认识了一个来自印度的留学生,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学术问题,后来还合作完成了一个小项目;还有一次,我在咖啡店里遇到一个老爷爷,他总喜欢跟我聊他年轻时候的故事,让我对加拿大有了更深的了解。所以呀,不管在校内还是校外打工,只要你用心去体验,就能收获不少宝贵的东西。 好了,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啦!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到你们。不过呢,我还是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行,别给自己太大压力。毕竟,学业才是最重要的嘛!